中文名称:计算机工程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创刊时间:1975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31-1289/TP
国际刊号:1000-3428
邮发代号:4-310
刊物定价:640.00元/年
出版地:上海
时间:2024-12-25 15:14:53
基础理论与概论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原书第 2 版):
作者何一谦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此书。该书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起源讲起,深入剖析了其发展脉络,让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学科领域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与完善的。书中详细阐述了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读者搭建起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同时,在环境工程方面,对各类污染控制技术、环境修复手段以及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读者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根基,又能对实际工程应用有初步的认识,堪称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初学者的必备宝典,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境科学导论》:
刘京所著的《环境科学导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为特色。在阐述环境科学基本概念时,通过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环境现象和实际发生的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如城市雾霾、河流污染、垃圾围城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帮助读者迅速理解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书中还特别注重对环境科学发展趋势的展望,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和全球环境政策走向,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是一本引领读者快速入门并启发其对该领域深入思考的佳作。
污染控制与治理类
《环境工程学》:
苏醒的这部《环境工程学》是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对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阐述极为详尽,从微观层面的污染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迁移转化规律,到宏观层面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平衡与调控机制,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污染控制技术方面,针对水、空气、土壤这三大环境介质的污染问题,分别给出了全面且细致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水污染控制章节,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统的物理处理法(如沉淀、过滤、吸附等)、化学处理法(如混凝、氧化还原、中和等)和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等)的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还对近年来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是环境工程专业师生和从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本书专注于大气污染这一关键领域,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全面梳理,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如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的燃煤、燃油锅炉和工业窑炉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到交通运输领域的汽车尾气排放(包含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多种有害成分),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生物质燃烧、扬尘等污染源,逐一进行了详细分析,使读者对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途径有清晰的认识。在污染控制技术部分,针对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机理,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如改进燃烧设备、调整燃烧参数等)来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对于颗粒污染物,详细介绍了各种除尘技术(如重力沉降、旋风除尘、袋式除尘、静电除尘等)的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景;在气态污染物控制方面,涵盖了吸收、吸附、催化转化等多种主流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和最新研究进展,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污染控制工程》:
作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权威著作,它系统地构建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知识体系。开篇从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入手,阐述了水污染的形成机制和危害,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接着,详细介绍了各种水污染控制技术,如物理处理法中的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等在去除水中悬浮物和颗粒物方面的作用原理和设计要点;化学处理法中各类药剂的投加原理和反应过程,以及在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时的应用技巧;生物处理法更是重点讲解,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如活性污泥法中的传统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法、吸附再生法等,以及生物膜法中的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和厌氧生物处理(如厌氧消化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等)的微生物学原理、工艺特点、运行参数控制和反应器的设计与调试方法等。此外,还对污水处理厂的整体规划、工艺流程选择、工程设计与施工、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并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具备解决实际水污染问题的能力。
环境监测与评价类
《环境监测》:
这本《环境监测》全面且系统地涵盖了环境监测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基础理论部分,详细阐述了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对象和任务,使读者明确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从采样技术开始讲解,包括水样、气样、土壤样品等的采集方法、采样设备的选择和使用、采样点的布设原则等,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在分析方法上,涵盖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多种手段,如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质谱法等在测定环境污染物浓度时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同时,书中还着重介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质量审核、质量保证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等内容,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此外,针对水、气、土壤、噪声等不同环境要素的监测,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各环境要素中常见污染物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标准限值,以及相应的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
由多位资深专家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书中首先详细解读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使读者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律依据和规范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在技术方法方面,系统阐述了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矩阵法、清单法等确定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和范围;对于环境影响预测,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如高斯扩散模型、AERMOD 模型等)、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如 QUAL - II 模型、MIKE 系列模型等)以及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参数选取、输入数据要求和预测结果分析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准确预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能力。在评价环节,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预测结果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和分析,包括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标准的选择、评价方法的应用(如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以及评价结论的撰写等。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方式、程序和内容,以及如何有效收集和处理公众意见,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为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专业指导。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类
《生态学基础》(作者 Eugene P. Odum):
作为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之作,Eugene P. Odum 的《生态学基础》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书中深入探讨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系统阐述了生态学的核心原理和规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过程,使读者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的详细描述和对比分析,揭示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在全球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实例和经典实验,如 “大鱼吃小鱼” 的种群动态研究、“热带雨林的养分循环” 等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生态学原理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生态学知识,并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启发读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工程学》:
本书聚焦于生态修复这一前沿领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开篇对生态修复的概念、内涵和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使读者清晰了解生态修复的本质和意义,即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帮助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其结构、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在技术方法方面,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如矿山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修复、荒漠生态修复等)的具体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例如,在矿山生态修复中,介绍了如何进行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包括适生植物的筛选与种植、土壤基质的改良方法、边坡稳定技术等;在湿地生态修复部分,讲解了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湿地植被的重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等技术要点,以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流程。同时,书中还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实施和发展,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类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深入探究了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环境资源部分,对各类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介绍,分析了它们的自然属性、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水资源的短缺与水污染、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不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破坏等。通过这些分析,使读者深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的紧迫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起源、内涵演变到基本原则和目标框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如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如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如何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这本著作聚焦于可再生能源这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书中全面介绍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等,详细阐述了每种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如太阳能的清洁、无污染、分布广泛,风能的可再生、能量密度较大,水能的成熟技术和稳定性等。在利用技术方面,针对每种可再生能源,深入讲解了其转换和利用的原理、技术方法和设备系统,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中的电池原理、组件结构和系统设计,风力发电技术中的风机类型、发电原理和控制策略,生物质能发电和供热技术中的生物质转化方法和设备选型等。同时,还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在不同领域(如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挑战和解决对策。通过这些内容,使读者充分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指导。